• 當今世界衛生組織怎麼說手機的安全性?(林基興 博士)
2011-06-29

 

當今世界衛生組織怎麼說手機的安全性?

林基興/公益刊物科學月刊社理事長

 上個月底,世界衛生組織底下的機構「國際癌症研究署」將手機歸類為可能致癌物,弄得許多人恐慌不已。前幾天,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第193號文件(fact sheet),陳述手機的安全性。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正式文件(國際癌症研究署的宣佈則否),值得國人參閱。它又聲明,世界衛生組織將在2012年前,正式地評估所有射頻(手機基地台的通信頻率)相關的風險。

 是否有健康效應?

最近20年來,已有許多研究探討手機可能的健康效應,至今,並無證實的有害健康效應。

短期效應

射頻能量對人體的主要作用為加熱,在手機的操作頻率上,大部分的能量經由皮膚和其它表面組織吸收,對人腦或任何其他器官的升溫,小到可以忽略。有些研究探討志願者的腦中電活動、認知功能、睡眠、心跳速率、血壓。至今,在低於導致加熱人體的暴露量下,並無(一致地顯示)有害的健康效應。此外,找不到「暴露於電磁場中」與「導致電磁過敏(患者自行宣稱)」的因果關係。 

長期效應

流行病學研究暴露於射頻中可能導致的長期效應,通常尋找腦瘤與使用手機的關聯性,但是,因為許多癌症要在(作用)許多年後才偵測得出,然而,手機在1990年代初期後才開始廣用,目前的流行病學只能評估在短期內明顯的癌症。可是,對動物的長期研究顯示,暴露於射頻中,並不增加癌症風險。

一些大型的多國流行病學研究,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中,採用病例對照研究法(case-control study,針對特殊病患與健康者,之前的暴露經歷,與未診斷出該疾病者,檢視是否因暴露於某因數的量,而顯現統計差異)、前瞻性世代研究(prospective cohort study,兩個或更多次群組開始暴露於某因數時,就開始檢視,直追蹤到結果確定為止)。最大的回溯病例對照研究為「Interphone」(2000—2010)研究,是由國際癌症研究署協調的,志在決定「成人使用手機」和「頭與頸癌」是否有關連。此彙集資料來自13國,結果是,使用手機超過10年者,並沒增加神經膠質瘤或腦膜瘤的風險。雖然,總使用時間為最多的一成者,有些顯示增加神經膠質瘤的風險,但並無一致性的趨勢顯示,使用更久就有更多的風險。因此,結論是,研究的偏差和錯誤(註:該研究使用訪問,要求受訪者回想多年前使用手機的情況;但人的記憶在多年後可靠嗎?),使得推導結論與探求因果關係變得困難。就是主要根據那些資料,國際癌症研究署將射頻電磁場歸類為可能致癌物(2B類:似乎有因果關聯,但那可能來自偏差、機率、干擾因數)。